巴德年院士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,196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专业,1982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癌症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。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,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,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,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199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部外籍院士。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、中华医学会副会长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,并担任《中华医学杂志》等多种国家级杂志的主编常委等工作。
报告会历时一个多小时,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。巴德年院士从老年社会的威胁、突发事件与新旧传染病、青少年的健康、医学的社会问题、社会风气与健康展开,用大量最新的科研数据、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中国的卫生状况,提出了卫生改革的关键和当前有关效的医院管理模式,他提出了健康的三要素,即愉快、平和的心态;合理营养;适当、经常的锻炼。他说,民族健康是立国之本,摆在我们医务工作者面前人仍有一大堆问题,但问题本身并不可怕,总是可以解决的。“无论什么时候,希望总是大于困难。”
他还提到他在协和医院上班时遇到的一件事。那天他在医院碰到一位老人,由一个姑娘陪着去看专家门诊,要知道协和的专家门诊一个号是300元,他看看小姑娘和老人不象是有钱人的样子,就问她为什么要看专家门诊。姑娘说在老家什么都看过了,就是查不出什么毛病,大老远的来到北京,就是想看个明白,三百就三百吧,只要能治好病。他就注意观察了这位病人。结果病人进了诊室一会儿就出来了,手里拿着一叠化验单,他接过来一看,又是CT啊血化验啊什么的,一溜检查下来要好多钱。于是他在想,我们的专家门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对得起病人的这三百元挂号费,不能让病人拿着一叠化验单到处地转,那和一般医院的检查又有什么区别。于是他规定凡是来医院看专家门诊的,要是医生个人的力量不能作出诊断的,必须要组织专家会诊,要切实为病人的利益考虑,要对得起这三百元的挂号费。
这虽然是一件小事,但由此可以看出,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
整个报告集知识性,趣味性、哲理性于一体,巴德年院士高尚的爱国情操,独特的人格魅力,积极的生活态度,渊博的专业知识,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同学们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表达她们对巴德年院士的尊敬,他对学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,指引了同学们前进的方向。这既是一次前瞻性的学术报告,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和精彩的心理健康辅导课。(医学系 吴秀仙)